
天津的西醫學與護理學是伴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及西方教會文化的傳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自天津開埠后,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英軍在天津紫竹林一帶的海大道(今大沽路87號)設隨軍診療所,時因護士短缺,便開招少數中國人作助手,從事清潔衛生,兼做護理病人的工作。那時招來的護士在入院前未受過正規的專業教育和培訓,多以學徒方式,邊干,邊學。這是護士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在天津的肇始。英軍隨軍診所后交由基督教倫敦外布道會,改名為基督教倫敦會施診所(馬大夫醫院前身)。其后,西方醫療衛生技術不斷傳入中國,作為我國早期重要通商口岸城市和洋務運動的發祥地,天津率先陸續開設了一些西醫院,并創辦西醫學校和護士、助產學校。這些醫院和學校對近代醫學和護理在我國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天津城內共有11所不同性質的護士、助產學校。
公立校4所:
①1908年清政府長蘆鹽運使司創辦天津公立女醫局附設女醫學堂(亦稱長蘆女醫學堂、北洋女醫學堂)。
②1930年國民黨天津市政府創辦天津特別市市立醫院附屬女子助產看護學校。
③1946年,國民黨天津市政府創辦天津市立高級助產職業學校。
④1947年國民黨政府在天津創辦衛生部天津中央醫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
教會校3所:
①1914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顧瑞德創辦天津美以美會婦嬰醫院護士學校。
②1930年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步樂仁創辦馬大夫紀念醫院附設護士學校。
③1943年波蘭天主教傳教士海倫琴納爾創辦天津私立仁愛高級護士職業學校。
私立校4所:
①1926年私立達生醫院院長孫毅桓創辦天津市私立達生女子助產學校。
②1932年私立天津女醫院院長丁懋英創辦私立麗云護士學校。
③1935年鄧志恩、張春生夫婦創辦天津私立志生高級助產職業學校。
④1946年天和醫院董事會創辦天津私立天和醫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國家大力整頓教育資源,號召各地為醫療衛生事業迅速培養護理人才,在天津市公共衛生局的統籌協調下,以上11所護士、助產學校中,除天津特別市市立醫院附屬女子助產看護學校最終改名為天津市護士學校繼續保留,達生、麗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早已停辦,志生并歸市立助產學校,其余7所學校均在不同年代分別并入到天津市護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