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已不僅僅是一個節日、一個文化符號,更是一條凝結著民族精神與情感、承載著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的紐帶。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我校傳統文化工作室于6月7日組織師生開展了制作國潮非遺竹編艾草龍舟活動,讓師生們在親身參與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自古便有掛艾草、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其中,賽龍舟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據史書記載,賽龍舟起源于古代對龍圖騰的崇拜和祭祀,后逐漸演變成一項競技運動。在賽龍舟的過程中,人們團結協作、奮勇爭先,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放置艾草是端午節另一個重要的習俗。古人認為艾草有驅邪避疫的功效,因此在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掛上艾草,以祈求平安健康。這一習俗不僅體現了古人對健康的重視,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制作過程中,大家親手體驗了非遺竹編技藝,并與艾草、龍舟相結合。對端午節的來歷、習俗以及濃厚的文化氛圍有了更深入的體驗。

同學們制作的龍舟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仿佛將傳統的龍舟競渡場景呈現在了大家眼前。


文化傳承不在一朝一夕,文化傳承貴在一點一滴。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鑄牢了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了我校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